在学生读完题后,板书相遇问题核心内容:两人同时出发,面对面走来(相向而行),在中途相遇。 师: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,相遇问题。板书课题。 反思: 生活是具体的,数学是抽象的。我们应该把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情境中,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、发展的数学。不小心把同桌的作业带回家这种事,司空见惯。要求学生思考用不同的方法把作业本送回同学的身边。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,激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,学生很快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。老师根据学生想的办法,与学生一起编出了两道学生已熟悉的简单行程问题,和一道相遇问题。前两道题即起到了复习的目的,又为后面的学习作好了铺垫,从而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。知道一人的速度和时间能求路程,知道路程和速度也能求时间,那么,知道两人的速度和走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能求路程吗?怎么求?引发了认知冲突,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。 二、 在探究时创设生活情境,让学生走进生活。 案例: 师;为了更好的理解题意,我们同桌之间相互配合,来演一演洋洋和聪聪同时从家出发,向对方走去,在中途相遇这一过程好吗? 反思: 学生开始分角色扮演。有的同学用手中的笔来代替洋洋和聪聪在桌子上走,有的同学用手来表示,当我走到学生中间去的时候,有的同学想下位走一走。我答应了他们的请求,让两个同学到前面来演给同学们看,他们在我的口令下,同时出发,向对方走去,在中途相遇,完整的表现了送作业的过程。但当我问同学们,他们两人在送作业的过程中,所用的时间相等吗?很多同学认为不相等。此时我想,同学们肯定看到他们两人走的路程不同,就认为所用的时间也不同了。路程是能看见的东西,而时间只能体会感觉到,而看不见、摸不着。所以我再次让学生演一演,老师强调“同时”出发“中途相遇”,等学生表演结束后,我再次问学生“他们两人所用的时间相同吗?”这是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:“相同”。在扮演的过程中学生真正弄懂了相遇问题的重点内容,“两人所用时间是相同的”,“所走路程之和等于总的路程。” 由此看来,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活情境,拉近了数学学习和生活的距离,学生在这一情境之中,主动地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探索,去发现,理解并学会了新知识。并在学习过程中,学会了与同学合作,独立思考,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的方法。 三、 在练习中创设生活情境,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。 上一页 [1] [2] [3] 下一页 2/2 首页 上一页 1 2
|